石棉县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优质均衡
时间:2024-11-22 14:42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财政保障,稳步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一是完成新一轮校点布局。抢抓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发展、均衡发展”,坚持“小学向中心镇集中,中学全部进城,教育资源向寄宿制学校倾斜”的撤并原则,搭建“撤+建+改”三级平台,共撤并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校点14所,实现中学生全部进城,小学全部向中心镇集中。调整城区中学办学模式1所,新开办城区小学1所,新增城区小学学位1080个,城乡校点布局实现最优。二是完成新一轮校舍升级。抢抓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机遇,结合石棉县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考虑中高山农村灾后重建群众搬迁安置规划和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投入资金1.889亿元,按照国家标准新建王岗坪乡中心小学,新建校舍1.26万平方米,运动场7000平方米,扩大寄宿制办学规模,覆盖3个行政乡学生就读。投入资金1500万元,完成全县16所小学和4所中学加固改造项目,包括校舍改造4.6659万平方米,运动场改造1.11万平方米。三是实施新一轮设备配置。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和薄弱学校改造两大契机,坚持“循序渐进、逐年完善”的工作主线,“以城带乡、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资金6900万元,采购“学生桌椅、教学设备”共20万件。统筹资金1859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五年行动计划,五年内配置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备设施2986台,经三年努力已完成总规划的70%。   

完善机制,稳步推进管理水平均衡化。一是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系。聚焦城乡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源动力,以提升农村办学水平为总目标,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三大标准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五个层面,搭建成“城乡结队+内挖潜力”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2个,印发机制改革事项10项。督促学校完善“依法治理、五育并举、安全管理、规范办学、提质增效”等教育评价机制20余项。二是不断完善就读保障体系。聚焦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免费就读,紧盯“国家重点民生工程、学生就读兜底计划”等重点任务,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搭建“适龄儿童应读尽读”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就读保障机制。统筹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中高山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和少年就读保障。完善“部门+学校+监管”的营养餐、校园餐经费管理制度23项,完善“控辍保学、辍学劝返、学籍管理、资助帮扶”等就读保障工作机制40余项。三是不断完善改革保障机制。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区域教育中心”总定位,纵深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统筹推进八大兴教工程,统筹实施“城乡学区制、教育集团化、合作共赢”等教育改革任务,分要素破解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障碍,全方位提升石棉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启动小学学区改革试点,搭建学区5个,结成城乡队子11个,交流青年校长10人。成立石棉县七一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县所有初中,并成功将七一中学创建为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

内涵发展,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影响力。一是统筹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围绕“高位发展、优质均衡”八字方针,搭建“内挖潜力+外借智力”的两大提升模式,有效推进中小学教育工作成效。加大“高效课堂、专递课堂、优质课堂展评、对外合作交流、名师工作坊研学、教学视导、推门听课”工作力度,向一线课堂要成绩。把牢中考改革方向,保持中考核心指标全市前列。统筹规划对外交流合作办学,石棉县中学与重庆第八中学开办“双师课堂班”2个,七一教育集团依托李明工作室与省内外名师名校正商讨合作办学事宜。二是持续推进教育人才培养工程。聚焦教育“软实力”,紧紧围绕教育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成效这条主线,将山区教育人才工程列为“一号工程”持续三年不间断推进。通过实施“专题培养计划、学科培养计划、骨干培养计划、校长外派跟岗计划”等任务,实现教师数量、质量、贡献最优化。一年来,引进高学历教育人才2人,组织一线教师业务培训41场1039人,外派教研员、骨干、校长外出跟岗119人次,教研员送教下乡37堂,10个名师工作坊展评优质课310堂,考核优秀学员72人。三是统筹落实示范创建品牌工程。聚焦“区域教育影响力”,紧紧围绕七一中学全市示范引领和小学特色示范创建两个关键,统筹落实县域内各学段办学成效及品牌效应。在七一中学11年中考统考全市领先的基础上,建成七一教育集团民族中学校区、城北中学校区2个,以“管理共建、人员共建、质量共建”3个高度统一,着力打造初中教育新品牌。将回隆镇二小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建成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所。

站点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 2021  雅安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主办:雅安市教育局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4楼B座 办公电话:0835—2220212 传真:0835—2220212
蜀ICP备190176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85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