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多维发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汉源县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辐射引领、师资队伍发展、特殊群体关爱四个维度,着力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教育振兴落地见效。
一、完善条件,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石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固根本。依据“十四五”规划、“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大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全面完成“9.5”泸定灾后重建汉源县第三中学、宜东中心小学、前域镇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维修加固,完善七一中学安乐校区等8所学校运动场建设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校园硬件水平。
二是整合校点资源优布局。持续优化调整乡村校点资源,2023年以来,累计投资8873余万元,通过拆、并、扩、建调整优化清溪镇建黎小学等校点6个,在3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制学位520个,改扩建乡村公办幼儿园5所、提供优质学位1630个,有效破解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生源流失等难点问题。
三是建好基础设施强配置。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打造乡村少年宫36所。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全县乡村学校“班班通”、专递课堂、教育专网建设达到98%。统一调配11所撤并学校的闲置可利用资源,补充、更换各学校教育仪器装备,促进5所乡村学校设备配置达到省定标准。
二、强校扩优,注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
一是构建“1+X”抱团体系。深入推进县域内集团化办学,着力构建区域、校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新机制。细分4个学区,以“强校带弱校、领航学校带发展学校、城乡对口结对”的辐射
二是推进“1+X”共助模式。以“同研一课题”“同听一节课”“同上一节课”为载体,加强联盟校合作交流,搭建城乡学校交流平台,开展集团内送教送培、磨课赛课、复习研讨30余场次,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互助成长。依托“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点开展集团内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50余场次,牢固树立“集团内部一家亲”思想。
三是打造“1+X”办学特色。强化乡村学校内涵建设,“一校一品”挖掘校园特色,打造“足球学校”“篮球学校”等特色乡村学校15余个。深化“班级兴趣课—小组活动课—社团活动—学校特色”模式,打造幼芽文学社、轮滑、妙笔生花等社团,开设篮球、武术、劳动、刺绣、编制、器乐、烹饪等特长类课程28个,服务农村学子3万余名。
三、强师兴源,建好乡村学校教师队伍
一是充实队伍,让乡村教师“鲜活”。加快补齐乡村教师师资紧缺“短板”,近两年吸纳乡村教师60余人,壮大乡村教师队伍。统筹人员安排,2023年以来,完成教师交流轮岗、下乡支教182名,累计下派行政人员、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30余名,50余名优秀教师担任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指导员,促进县域内优质师资共享。
二是提升保障,让乡村教师“安居”。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184套,并配备热水器、厨房等基础生活设施设备。严格落实农村学校教师艰苦边远地区补贴,近两年发放省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26.14万元,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下、住得安、教得好。
三是加大培训,让乡村教师“乐业”。加快教师队伍梯次培养,大力发挥省、市教学名师、名校(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提升乡村教师能力。近两年,累计开展各级培训30余次。加大优秀乡村教师选树培养,评选优秀乡村校(园)长7名、优秀乡村教师58名,提升乡村教师从业荣誉感、幸福感。
四、优化服务,关爱特殊群体成长发展
一是打好控辍保学“组合拳”。全面摸排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校生情况并建立专项台账,及时锁定未入学学生情况,精准识别有辍学倾向学生,完善168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台账并开展入学核查,确保义务教育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二是奏响助学帮困“协奏曲”。精准实施助学帮困,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433.81余万元,向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55.4万元,免除普高家庭困难学生学费134.52万元,发放建
三是绘好关爱儿童“同心圆”。依托“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等平台,开展“送家教服务、送假期安全、送心理教育”活动,关爱学生8000余人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采取“1+1”方式,推行1名任课教师帮扶1名留守儿童方式,结对帮扶留守儿童3000余名。巧用“亲情热线”载体,协助2000余名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远程“见面谈心”,构建家校共育远程联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