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天全教育加快实施跨越发展
时间:2017-10-23 00:00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全县高度重视教育,在组织领导、政策倾斜、保障投入等方面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落实,天全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小学办学条灾后重建过程中,新增县城初中1所,异地重建小学3所,学校布局得以优化。新建全框架式结构的校舍8所,维修加固9所,改扩建30所,新建面积10.8万㎡,加固维修面积14.6万㎡,新增体育运动场馆面积78850㎡,新增实验室、功能室108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1573.59万元,新增图书109509册,新增计算机456台,办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22万元,重点用于薄弱学校的校舍维修维护,壹基金捐赠资金305万元用于7所学校避灾运动场的修建项目。红会捐赠资金352万元用于紫石、两路两所薄弱学校综合楼建设,努力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再提升,城乡学校的差距再缩小。特别是新建的天全县第二初级中学占地40.87亩,建筑面积18300㎡,其中教学用房8586.06㎡。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7161万元并顺利投入使用。县二中的修建和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紧张的压力,为保障进城务工和进城购房子女就近入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12年起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配置学校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教学计算机共50万台件套,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的品种、数量达到标准的90%以上。各中小学按标准建设实验室、音体美室、图书室、微机室等教学功能室,全县中小学实验室74间、音体美室共189间。

教育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全县学校34所,教学点14个,目前,除3个教学点未接入外,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接入宽带网络,较2012年增加26个。共建成多媒体教室(班班通)380间,占班级教室总间数(481间)的79%。实现班班通的学校26所,占总学校数的54%。 45所学校配备了电子备课用计算机,有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798台,教师人均拥有计算机达0.57台。全县80%的中小学教师、53%学生申请注册“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和“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资源利用率空前提高。三所学校开展“智慧课堂”(移动学习、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等)试点。城区一小在2017年春季三年级中全面实施“智慧课堂”教学,直到该年级小学毕业;县一中、县二中各有一个班正在进行试点。同时,积极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4-2015年度共有35所学校、315名教师参与,共晒课300节;2016年度11所学校200多名教师参与、共晒课130节,赛课覆盖学科18个;2017年度有19所学校、158名教师参与,共赛课162节。2015年全县实施了首次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培训472人,实际通过470人。2017年将完成所有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空前提升。

六项措施保障教育公平落地落实。一是优化校点布局。五年来,新建单设初中一所,异地重建小学3所,并通过调整小升初招生范围,有力的确保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全县中小学校点布局更趋合理;二是保障公平入学。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能够接受同等义务教育,我县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安排在县城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外地务工子女,就近安排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三是建立健全一个关爱机制。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帮扶“留守学生”工作机制。全县共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爱心书屋”童爱个,乡村少年宫已覆盖全县所有初中学校和中心小学。五年来对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坚持全面实施“,乡村少年宫的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即一名留守学生安排一位教师负责联系,两个同学与其结对帮辅,让留守儿童成长之路不孤单;四是制定并完善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制度。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优先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对家庭生活困难的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灾后各类援助与资助中优先保障,确保“三残”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2017年秋残疾学生入学率96.21%,较2012年提升5.3个百分点。其中“三残“残“人,80人入学,入学率达96.39%,较2012年提升了9.8个百分点。对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落实专任老师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确保学生就学;五是进一步完善了控辍保学机制,夯实了政府和教育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完善“六长责任制”,规范了电子学籍管理,健全了学生档案,加强了学生流动监控,积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特殊群体学生按时入学,确保全县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近年来,新场中学摸索出责任劝学机制,思经中学出台班子控辍保学考核机制,城区三小常态化开展教师家访联席会等有效的控辍保学机制的建立,为全县学校做出了表率,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六是严格各项标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通过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坚持定期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开展减负万里行,实施教育“三乱”专项治理、贯彻落实“十严十不准”等工作,不断规范全县中小学办学行为,努力引导学校向标准化管理方向迈进。

学前教育蓬勃发展。2017年,全县注册在籍幼儿园达到28所,比2012年增加了7所,增长 33.3 %;全县在园幼儿4380人,比2012年增加 1345人,增长44.3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6%,五年提高8.9个百分点。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4.3%,比2012年提高5.9个百分点。

精准施策学生资助工作。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县教育局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了局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股室抓日常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我县学生资助工作实行校(园)长负责制,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园)长为本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资助工作有具体经办人员负责,一定规模的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资助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所需的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全县学生资助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场地办事。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为了让国家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和县级教育扶贫基金救助政策家喻户晓,县教育局多渠道开展了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三是精准核实动态管理。为确保我县学生资助精准到位,让相应学业阶段的学生都能享受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县教育局和学校强化了受助学生信息的核实和数据库建设。学校每学期都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的户籍为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基本信息,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复核认定,精准掌握受助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村组、就读学段、监护人等情况。四是严格资助工作流程。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政策宣传、学生申请、集体审定、上报审批、名单公示、打卡发放、工作小结、梳理归档”等资助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每一个环节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和学校各自的职责作了详实的要求。工作流程上墙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规范的工作流程保障了各类学生资助能准确、规范、及时地落实到位。五是加强过程性督查。为确保我县学生资助工作“应助尽助,阳光资助”,县教育局强化对学校贫困生认定程序、资助对象公示、兑现标准、资金落实、档案建设等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月抽查四所学校,全年达到全覆盖。六、加强资助资金和档案管理。为确保资金安全,县教育局对各类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工作中注重工作留痕,规范资助档案管理,助推教育精准扶贫。五年来,减免和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694人次,资金达279.59万元。减免学前“三儿“幼儿保教费2161人次,资金达 105.418万元。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5417人次,资金达374.97万元。

站点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 2021  雅安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主办:雅安市教育局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4楼B座 办公电话:0835—2220212 传真:0835—2220212
蜀ICP备190176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85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