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创新构建“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育人、精准监管”四步工作法,将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靶向识别,下好对象认定“先手棋”。数据联动,一网覆盖。打通教育与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与交叉核验。截至目前,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等“四类”重点保障,确保政策覆盖无死角。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建立“学年认定+动态调整”机制,每学年秋季学期集中开展认定工作,并在学期中根据学生家庭突发变故等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实现资助对象的“有进有出”。量化评估,一把尺量。综合考量学生家庭收入、财产、消费及地域等因素,将困难等级科学划分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档,为差异化资助提供精准依据。
多元投入,打出资金保障“组合拳”。财政为主,应助尽助。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资助资金主渠道畅通。2025年,共发放国家助学金、免学杂费补助等各类财政性资助资金51余万元,惠及学生933名。社会补充,拓宽渠道。 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与本地企业、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圆梦助学”“励志奖学金”等项目,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直达个人,一分不少。全面推行资助资金“直达卡”制度,通过银行代发直接将资金划拨至学生或监护人账户,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在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将资助资金100%发放到位,实现了“阳光资助、精准滴灌”。
扶志扶智,拓展资助育人“新路径”。能力提升,授人以渔。联合高校、企业,为受助学生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和勤工助学岗位。全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训练营”、“生涯规划讲座”50余场,提供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20余个,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心理关怀,润物无声。建立“学生资助—心理健康”联动机制,组织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对受助学生进行常态化谈心谈话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0余次,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全程监督,筑牢政策落地“防火墙”。程序透明,阳光操作。严格执行“学生申请—学校评审—结果公示—上级备案”的规范流程,利用官网、公众号、校园公告栏等平台,对受助学生名单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公示,广泛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审计跟进,绩效评价。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价。近三年,累计开展专项审计6次,资金使用规范率达99.8%,并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挂钩,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责任倒查,零容忍。设立资助工作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启动责任倒查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资助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