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统筹,创新育人机制。一是落实制度保障。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将中学和小学结成科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科学教育十二年“一盘棋”贯通培养,创新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制,打造“一校一品”科技特色项目10余个。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采取“提升自我+巧借外力”的方式,每年举办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2次,外聘科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校指导10余次,举办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竞赛1次,“以赛促学”促进科技教师迅速成长。截至目前,共有30名科技辅导员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大中小学设施设备投入,投资150万元实施雨城四小新华校区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更换37套数字教室设备。建成雨城二中、田家炳中学、光华小学、雨城九小等学校录播室7个,为学校实施科学信息化教研提供保障。
二、聚焦课堂,创设育人课程。一是完善课程机制。健全“6435”机制,即“课程构建六维度”“课程学习四策略”“课程评价三层面”“课程保障五措施”。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小学低年级以“认识身边的科学”“寻找身边科学”等课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电脑绘画”等课程为主;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以理科类和实验类课程实施为主,开发《一起来创新》《科学设计梦工厂》等校本课程10余门。二是深入教育科研。建立“区级+校级”科学教育教研平台,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区级科学课程教研活动,定期选派科学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研。以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科学“五动”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方案设计》等多项课题为契机,开展科学(科技)课题研究14项。其中,申报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重大、重点课题5项,市、区级科技课题7项。三是丰富课后服务。实施五育并举,助力“双减”工作。依托雨城区青少年实践基地、碧峰峡、云台山等基地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实践课堂。成立科技、机器人、创客、科学调查体验等30余个社团,开设3D打印、编程等课程,开展陶艺、环保、水资源保护等科技探索,参与学生达10000余人。
三、拓宽渠道,创优育人模式。一是加强部门协作。深化与区科协及校外科普基地的协作,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等活动,选定12个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参与学生2787人。二是强化家校共育。鼓励家庭选取特定时间进行科技创新类亲子阅读、探究和实验,营造家庭科学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气球动力小车亲子大赛”“工程实践之鸡蛋撞地球”“水火箭发射”等亲子活动20余场次,吸引家庭及社会优质资源积极参与学校科技教育。三是拓宽实践渠道。开展“科技活动周”“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实践大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8000余名师生到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体验。深入川农大科技种植园等10余个校外基地开展科普实践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10000余人。截至目前,雨城区教育系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0个、省级110个、市级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