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
雅安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责任链条,拓宽劳动教育渠道,联盟推进劳动教育、根植劳动意识、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
雨城区力行劳动教育赓续实践育人。(1)开辟基地,营造劳动育人环境。下发《雨城区教育局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动全区学校五育融合发展。打造“劳动+N”的教育模式,利用13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4个青少年绿色发展基地,实现“校校有场地、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开发课程,探索劳动育人路径。围绕省级重大课题《雨城区新时代五育融合的‘1+5+3’体系构建实践研究》,立足本土特色,融合传统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等元素,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等10余个校本课程,开设劳动实践类拓展等 20余种课程内容,推动全区劳动教育课程“个性化”建设。(3)创新评价,健全劳动育人体系。制定《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手册》,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劳动实践报告册、劳动教育成长表、劳动成果展示袋等如实记录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情况。通过日打卡、周评优、月评先、期评星“四评”活动,评选校园“种植十佳小能手”“小农田积极分子”等劳动奖项,激励学生热爱劳动,提升劳动素养。(雨城区教育局)
名山区学校扎根劳动教育,助力“双减”落地。(1)抓氛围建设,确保劳动教育扎实开展。线上推送劳动模范等与劳动相关的文章10余篇,大屏幕播放劳动宣传标语、历年劳动模范事迹视频,悬挂劳动宣传横幅,线下开展国旗下演讲30余次,收到劳动主题征文200余篇,利用班会课开展劳动主题演讲比赛,每期评选表扬班级、学校“劳动之星”,营造“劳动光荣”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精神,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2)抓课程建设,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小学、初中各年级确保“任课教师、课时、内容”三落实,抓好常规劳动课教学,实行“一日二清”、检查评比和表扬表彰。将劳动教育延伸至课后延时服务,在相关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烹饪、种植等实践活动,孵化“茶色·行走的课堂”“绿色小厨房”等8个系列特色课程。深入开展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基于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模式挖掘劳动育人价值。(3)抓家校共育,确保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活动,在家固定“劳动岗位”,在家长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劳动任务。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学生劳动过程,总结劳动得失,分享劳动经验,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学生家校劳动风采5期,将学生家校劳动纳入“学生成长银行”评价体系,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劳动优良品质。(名山区教育局)
天全县“三聚焦”打造劳动教育新态势。(1)聚焦课堂核心,开足开齐劳动课程。推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课表”“进课程”,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开设劳动技能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推动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贯通融合,划分班级劳动区域,以班级分工、小组合作的方式承担区域劳动,深化“课堂教学+劳动教育”实践,扎实推进劳动实践教育。(2)聚焦特色教育,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城区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场所,开辟校园空地、小花坛进行种植劳动,包干到班,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打造特色亮点课程。乡镇学校依托校园周边丰富的农业资源,主动联系乡镇农户,定期组织学生到农田参与劳动实践,开展农场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劳动真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课程体系。(3)聚焦活动载体,丰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劳动之星”评选,组织师生学习劳模先进事迹,聆听劳模故事,感悟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通过课后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特色劳动活动,全县26所中小学均设有至少1个劳动社团。(天全县教育局)
芦山县多举措扎实开展劳动教育。(1)家校共育强意识。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定期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渗透热爱劳动的意识。倡导学生用餐后自己动手清理餐桌、摆放餐具,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卫生大扫除、垃圾分类等。(2)劳动实践炼品格。各学校累计开辟校园劳动实践园地10000余平方米。建成“百花园”和“百草园”,种植花果蔬菜100余种。实行分班包干管理,各班分组分时进行播种、浇水、除草、施肥、收获等劳动实践活动,写好观察日记,做好过程记录,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开展评选“小小劳动能手”“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3)学科融合促发展。鼓励教师在进行学科授课时渗透本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德育点,拓宽劳动教育覆盖面。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知识到“百花园”和“百草园”实际操作,通过写观察日记、测量测绘、面积计算、科学实验、给花果蔬菜设计英文标识等,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芦山县教育局)
宝兴县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铸牢育人导向。(1)强化组织领导,重引领明方向。成立“政府+局机关+校园”三级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级级明确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宝兴县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方向、重点、策略等,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推进全县劳动教育工作。(2)强化方式创新,优举措保实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充分结合本地资源,开发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高中阶段学校结合宝兴县汉白玉产业发展和学生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实践。通过家长会、校园网等途径,广泛宣传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和举措,形成育人合力。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3)强化保障措施,增动能提质量。各学校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300余名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200余次,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宝兴县教育局)
荥经县家校社联动促劳动教育落到实处。(1)家校共育,劳动教育生活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家务劳动,制定日常生活技能清单。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依托“自理能力比赛”“生活小达人”技能展示平台,引导学生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采用“校内+校外”“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展测评,将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升学的重要参考指标。(2)校地共建,劳动实践多样化。建立“导师+老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搭建“学校+社交”联动教学平台,依托古城田野自然学校资源,以农耕活动为载体,聘请20名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体验,了解农耕文化,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地制宜开辟校园劳动实践基地15个,开设园艺种植、温室育苗、观察实验等综合实践课程10余类,拓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3)上下共联,劳动保障系统化。由县政府统筹规划农村土地、山林、草场学农实践基地5个,认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场所5个,开放共享现有综合实践基地6个。建立劳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将劳动教育保障及组织实施情况纳入考核部门(乡镇)及学校的重要指标。(荥经县教育局)
汉源县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把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用好课堂主阵地,将劳动实践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相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融合。打破常规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产劳动魅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开发各式劳动教育实践课程10余门,参与学生达2.6万余人。(2)把劳动教育嵌入生活。将劳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打造现代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余处,搭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平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劳动课程8门,包含插秧、育苗、采摘等。设立志愿服务基地20余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意识。(3)把劳动教育带入家庭。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校联动、形成合力,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引导家长按照学生年龄特征,指导学生学习洗衣、做饭等常用生活技能,提高学生自理能力,把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记入素质档案,形成家校共建共享格局。(汉源县教育局)
石棉县“三保障一鼓励”增强学生劳动素养。(1)课堂教育保障。利用每周一节班会课,紧抓劳动教育主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利用国旗下的演讲等集会,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召开劳动最美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思想,营造以劳动为荣的育人环境。(2)劳动实践保障。搭建师生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健康卫生等个体劳动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参加义务劳动。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引导学生认领树木和花台并精心养护,在学年末开展年度评比。学校少年宫组织开展十字绣、剪纸、茶艺、创意手工等社团兴趣活动,学生益趣益劳益技。(3)专题活动保障。组织学生开展缅怀纪念活动,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为烈士陵园卫生保洁、种树浇水。在县融媒体中心和校园广播中发出“母亲节”感恩活动倡议,搭建志愿服务爱老助老平台,开展“树雷锋精神做文明城市代言人”志愿服务绿色行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乡镇开展清扫、植树、文明劝导活动。(4)鼓励家务劳动。充分利用“家长会、校讯通、开学典礼”等活动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定期布置劳动家庭作业,以专题班会形式总结汇报。指导家长注重学生正确劳动观养成教育,强调“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的家庭劳动观念,督促家长成为学生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育人合力。(石棉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