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卸下书包的休憩港湾,更是积蓄成长能量的黄金时段。如何在放松与精进间找到平衡点?我是高2023级2班陈圣杰家长成晓平,一位三孩的妈妈,结合十年育儿实践,我将从家庭氛围营造、成长困境突破到生命根基培育三个维度,分享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的智慧心法。
一、氛围营造:构建成长的生态沃土
(一)家校协同:让教育形成闭环
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共舞。雅安中学通过家长学堂、专家讲座等活动搭建共育平台,班主任张超老师用“奶茶课” 传递人生哲理、组织采茶实践记录成长瞬间,各科老师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默默耕耘。家长需做的,是接住学校抛来的教育接力棒,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场景,让教育在无缝衔接中形成合力。
(二)规则共建:让自主生长有章可循
每个暑假伊始,我们会开启“家庭议事会”:“这个假期想攻克哪些学科?需要妈妈准备什么资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与家庭准则:
1.责任分工:明确每位孩子的卫生管理区域。
2.时间契约:手机游戏每日不超过 1 小时,动漫观看限定在晚餐时段。
3.缓冲机制:考试结束后先给孩子“完全放空期”,待分数公布再步入正轨。
4.身教垂范:让成长有迹可循。
我会注销社交账号、置顶班级群,用行动诠释“陪伴不是监督”。饭后时光,爸爸负责家务劳动,我则与孩子同坐书桌,各自沉浸于学习世界。当孩子看到父母在书桌前阅读专业书籍、练习书法时,自律便在无声中生根发芽。
(三)兴趣孵化:让探索成为成长底色
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我始终鼓励孩子在“玩”中探索:
1.童年允许拆解家具电器,在破坏中认知结构。
2.青春期支持研究魔方公式、参与机器人编程社团。
3.高中阶段侧重亲子桌游,用大侦探波罗系列培养逻辑思维。
这些“不务正业”的探索,最终让孩子在科创比赛中崭露头角,更培养了受用终身的思维能力。
二、困境破局:在跌撞中守护成长信心
(一)相信的力量:让短板成为跳板
孩子小学英语曾仅考几十分,被老师断言“考不上普高”。我没有苛责,而是与他共学“超级拼读”课程,三天试听后孩子主动要求报名。当我说出“妈妈相信你”时,他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最终中考英语顺利过关。教育的真谛是: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非用问题打败孩子。
(二)失败转化:让挫折成为阶梯
初中阶段因偏科而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我采取“优势强化+精准帮扶”策略:
1.肯定优势:“除了英语语文,其他科目都展现出学霸潜质”。
2.资源整合:请舅舅每周视频指导学习方法,我负责整理错题本。
3.志向引领:报名青少年立志夏令营。
半年时间孩子学业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也因考前沉迷手机,期末表现出现“滑铁卢”。然而,在班主任“错误是成长的预防针”的不断点拨中,孩子学会了在挫折中重整旗鼓。
(三)学科规划:让策略成就突破
初升高暑假,我们制定“理科突围”计划:
1.学情分析:文科积累周期长,决定用理科优势弥补短板。
2.精准施策:通过线上课程重点攻克高一数学函数难点,要求孩子每日讲解解题思路。
3.赛道选择:结合物理竞赛可兼修数学的特点,引导孩子转向物理竞赛。
最终孩子凭借扎实的理科基础进入竞赛班,继续高中学业,在这过程中从未参与过校外辅导班。
三、根基培育:让福德成为生命底色
阅读苏东坡、曾国藩等先贤传记后,我逐渐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厚德载物”的生命。雅安中学一直倡导大阅读活动,与我们家的家风传承不谋而合。这个暑假,我推荐家长共读两部经典:
1.《曾国藩》:学习“修身齐家”的处世智慧。
2.《了凡四训》:领悟“命由我造”的改运之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比起关注分数,更应成为孩子生命的“土壤培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播撒善良、勤奋、坚韧的种子。当我们放下焦虑,用成长型思维陪伴孩子时,教育自会呈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