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深化机制“两手抓”。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体系,印发《汉源县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服务范围、时间、内容和实施程序。组织50余名联校人员组成5支网格化队伍,实地调研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召开专题会议8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修改完善“一校一策”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方案40余份。持续深化“班级兴趣课-小组活动课-社团活动”三阶段探索
基础服务+特色课程“两相宜”。构建“挖深度、拓广度、增宽度”的课后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多元化”课后服务模式。深度挖掘校本内容,以作业辅导为基础,查漏补缺,补齐学科知识“短板”,完成学科辅导基础服务。拓宽特色课程广度,将“富林文化”、红色教育、农耕、果蔬文化、花海果乡等资源相融合,开发“红色经典照我行”“农耕实践”等20余门特色课程。增加育人的“宽度”,坚持课程设置与“五育并举”相统一,依托乡村少年宫、阅览室、功能室、心理辅导中心等场所,打造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美育类、劳动教育类5大社团,开设篮球、武术、劳动、刺绣、编制、器乐、烹饪等28个特长类课程,采用“菜单制”“选课制”等
集中治理+提升服务“两促进”。建立“县级-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监督网络,成立课后服务专项排查小组,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专项排查80余校次,发现整改问题21个,坚决禁止上新课或变相补课。严格收费管理,开通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学生服务费用减免政策。成立“课后服务”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代表每周轮流进校走进“课后服务”课堂,告知家长“课后服务”接送时间、交通安全等6大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及时安全离校。发放课后服务问卷调查40000余份,及时了解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公布举报电话3个,设立专用举报邮箱2个,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接受社会监督。目前,评选课后服务提质标兵87个,邀请家长1万余人次走进学校和课堂,收集采纳家长意见建议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