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条件,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以加快项目建设为出发点,固根本。大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5个,依据“十四五”规划、“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完成9.5灾后汉源县第三中学、汉源县宜东中心小学、汉源县前域镇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完善七一中学安乐校区等8所学校运动场建设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校园硬件水平。
二是以整合校点资源为发力点,优布局。持续优化改善乡村校点资源,今年以来,通过拆、并、扩、建调整优化清溪建黎小学等校点6个,累计投资8873余万元,在富庄镇中心小学、宜东镇中心小学、皇木镇中心小学3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制学位520个;改扩建乡村公办幼儿园5所,提供优质学位1630个,有效破解城区“择校热”“上学难”“学位紧”等难点问题。
三是以强化基础设施为落脚点,强配置。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打造乡村少年宫36所,覆盖21个乡镇,逐步补齐少年宫设施设备短板。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全县乡村学校“班班通”、专递课堂、教育专网建设达到98%,盘活闲置农村学校校舍资源,统一调配11所撤并学校的闲置可利用资源,使全县各学校教育仪器装备得到了补充和更换,促进了5所乡村学校设备配置达到了省定标准。
强校扩优,注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
一是构建1+X抱团体系。深入推进县域内集团化办学,着力构建区域、校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新机制。围绕大渡河片区与流沙河片区细分4个学区,以强校带弱校、领航学校带发展学校、城乡对口结对的“辐射
二是推进1+X共助模式。以“同研一课题”“同听一节课”“同上一节课”为主要载体,加强联盟校合作交流,搭建城乡学校交流平台,开展集团内送教送培、磨课赛课、复习研讨30余场次,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互助成长。依托“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点开展集团内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50余场次,牢固树立“集团内部一家亲”思想,鼓励领航学校带动乡村学校,加快同发展共进步的步伐。
三是打造1+X办学特色。强化乡村学校内涵建设,在抓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特长培养,按照一校一品,打造“足球学校”“篮球学校”等特色乡村学校15余个,因“生”制宜挖掘特长。2023年,大树镇中心小学篮球队逐鹿四川省第四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喜获佳绩;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顺利挺进“贡嘎杯”总决赛;九襄镇第四小学女子足球队代表雅安市参加四川省第四届“贡嘎杯”足球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强师兴源,建好乡村学校教师队伍
一是充实队伍,让乡村教师“鲜活”。加快补齐乡村教师师资紧缺“短板”,近两年来,通过公开招考、特岗计划等
二是提升保障,让乡村教师“安居”。完善乡村教师多要素保障,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184套,配备热水器、厨房等基础生活设施设备,严格落实农村学校教师艰苦边远地区补贴,近两年发放省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26.14万元,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下、住得安、教得好。
三是加大培训,让乡村教师“乐业”。加快教师队伍梯次培养,大力发挥省、市等教学名师、名校(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提升乡村教师能力,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累计参培30余次,受益教师达800余人次。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荣誉表彰和宣传力度,利用教师节表彰先进乡村教书育人集体7个、优秀乡村校园长7个、优秀乡村教师58名,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就业责任感、幸福感。
优化服务,护航特殊群体成长发展
一是打好控辍保学“组合拳”。全面摸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校生情况,累计发放控辍保学宣传资料5万余份。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专项台账,及时锁定还未入学学生,精准识别有辍学倾向学生,完善168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台账的建立和入学核查,其中特教学校就读71人,随班就读84人,送教上门13人,确保义务教育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二是奏响关爱儿童“协奏曲”。精准实施助学帮困,2023年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11224人次433.81875万元,向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554人次355.4万元,免除普高家庭困难学生学费3554人次134.52万元,发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