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希望小学深耕促希望 特色展风彩
三次建设、彰显大爱。学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3年由台湾王禺荣先生捐资50万元修建,2008年“5.12”灾后重建由中铁建捐建600余万原址重建,2013年芦山地震重建壹基金捐建400余万扩建综合大楼。现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2㎡,设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70人,在职教师 81人,希望小学的三次发展承载着台胞王禺荣先生和两次地震后社会各界援建者。
本色当行、润物无声。近年来,先后开展省级课题1项、省级子课题2项、市级课题 12项。课题研究成果《民族地区小学生探究》、《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研究》分别获得四川省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市级子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获得省教育厅、市教科所优秀阶段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有省级特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班主任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近几年来多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姜琪敏老师在省级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市级一等奖。何淑琼在四川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2节,青年教师韩敏获雅安市优秀班主任能力大赛二等奖,李娜老师获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希望之星少年宫现有跆拳道、合唱队、舞蹈队等20余个兴趣活动小组,每期举办运动会、少年宫艺术节等活动,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刘月星同学在2017年全国青少年宫精英比赛中荣获金牌,学生彭语彤的科学微电影《走进鬼针草》获得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戴怡辰发明的自动输液管被评为四川省第31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硕果累累、满载而归。2015、2016学年被评为全国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特色校,雅安市委宣传部希望文化社科普基地,雅安市壹基金减灾示范校园,连续五年获得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拉丁舞蹈队荣获省级冠军,学校少年宫跆拳道队在2016年四川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团体总分二等奖,2014年经典诵读比赛荣获市级二等奖;2015年校园舞蹈被荣获市级一等奖。
石棉县草科中心校——藏乡教育事业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偏远藏乡义务教育均衡达到国家标准。草科小学地处石棉县最偏远的农村,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1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作为中高山少数民族乡镇学校得到优先发展,2015年投资53.8万元修缮教学楼、学生公寓并将水泥操场改成塑胶球场。2016年由壹基金和青基会援建新建了草科乡中心幼儿园和农家村语言过渡班。所有教室全部安装电子白板,新建“未来空间”和“心灵驿站”和“学生心理咨询室”,音体美、实验室等功能室设备设施齐全。
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结构合理。草科小学年轻教师居多,平均年龄只有30岁,96%的教师均为本科毕业。每学年初,为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羊敏老师《逃离泥石流》荣获市级一等奖,罗元野老师《慈母情深》荣获市级二等奖。组织部分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回校后承担培训任务,以师培师、老手带新手。通过观摩-学习-展示-再学习的模式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坚持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有声有色。制定并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路,广泛开展“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评比工作,牵头开展音乐、田径、书法、植物标本制作等17个兴趣小组,其中语文教学形成了“读中有情,情中有感,感中有悟,悟中有动”的教学特色。学校“爱生、爱岗、爱己”和“育其心、育其德、育其智”的“三爱”和“三育”教育及特色的藏乡校园文化。
立足藏乡特色打造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突破口,提高办学层次。在墙壁空白处绘出彰显民族特色的彩绘,把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班徽、班旗、班歌、班规。住校生统一床上用品,统一安装洗漱架,用寝室的文化气息加强学校行为习惯教育,学校空白墙壁成了学生的创造天地和求知画板。
依托兴趣活动建好高效课堂。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采集植物标本,组建美术、摄影与写作特色学科组,记录家乡自然风光和发展变化。族舞、花环操、手语表演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科技创新和教师科研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荣获“雅安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县级办学水平合格学校”、“石棉县依法治校合格学校”“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