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业上“质效双增”才能为学生精准减负
石棉县教育督导办 苟蓉
【案例描述】
“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相关规定出台以后,从上而下层级制定了相关方案措施,县级教育督导部门也立刻行动,组织各责任督学学习相关文件,明确“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要求,统筹两项工作督导时限,将“双减”工作和“五项管理”列为今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并纳入每月必督的重点内容之列,保障“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落地落实。
在连续四个月的不间断的“滚动”督导中,我们通过走访教师、家长、学生,访谈校长,开展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开展督导。在督导中发现:部分学校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文件精神,对标对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方案;但多数学校处于观望阶段,部分校长认为这是新改革,所以等、靠上边指导、部署;多数教师认为这是大政策,是领导、学校的事,我们这儿是边远地区,执行上可以弱化,更何况一边要提质一边要减负,仅凭自己努力也无能为力,所以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多数家长不知晓,部分家长知晓但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也有部分家长担忧害怕,认为减负就是在作业量上做减法,怕作业量少学生成绩下滑,达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所以目前呈现出教师忧(乡镇学校教师特别是低段学科教师尤其严重)、家长怕、学校忙的现状,令人堪忧。
【案例分析】
针对督查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不足,对“双减”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惯性思维,大家认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就是单纯量的减少,所以多数教师担忧作业减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家长害怕作业量少影响学生成绩。二是落实不力,造成措施方案和行动两张皮。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未拧成一股绳,所以出现断层现象,学校方案措施上报上表上墙,档案项目齐全,但教师“我心依旧”,教务检查穿新鞋走老路,结果依然如故。三是教研不够,未将作业领域纳入研究范围。多数学校抓紧抓实课堂教学,组织学科教研团队、年级教研组开展课堂研究、习题分析,但忽略了作业研究。作业管理主动权在于学科任课教师,作业提质减负落实最终权取决于教师对文件精神领会,多数学校未形成教务、年级、教师作业管控一盘棋,教务也未将作业提质减负纳入教研。
【督导策略】
我们认为提质增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减量增质是作业管理的核心指向。在“双减”工作中,“减”只是纠偏,“增”才是重点,学校是否能够实现“双减”后的“质效双增”,直接决定了“双减”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所以学生作业究竟要减什么?怎样减?作业究竟质量如何?如何才能增效?这些都是“双减”工作落地落实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最好从三方面发力:制度上把控好作业难度总量;教研上扎实推进课堂成效;机制上形成常态督查。一是从制度上要求,把住作业量上和质上“减负”的根本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定方向、学校根据实际定标准、年级根据进度定措施、班级根据学情定总量的纵向管理和教研组研讨、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调整的横向管理体系,让作业减负达到多种作业相辅、课内课外相衬的良好模式。二是从课堂上着手,从源头上守住“减负”支撑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上好“常态课”,提高课堂成效,实现应教尽教,课堂上学足学好,结合课后服务,加强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的研究,分层次布置练习,分层次作业辅导,个性化反馈和点评,让作业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评价结合,既满足弱生“学饱”的需求,又满足多数学生“学好”的需求。三是从机制上发力,在指导督查方面抓住“减负”突破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的指导,特别是作业管理方面,在加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的基础上,应配套适合县域教育发展的作业管控实施方案,指导学校、教务、教师从作业量上和质上作为管控的突破点,搭建城乡教育资源平台,在作业提质上共建共享学科作业资源库;教育督导部门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学校常规督查,全方位推进减负“组合拳”落实落地。
【案例反思】
“双减”政策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次系统的专项行动,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把思想认识集中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落实行动,只有把校内外的负担减下来,教育才能回归本质,教育生态才能得以恢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双减”的主战场,学校领导更应认真学习“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检视和纠正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行为,在作业提质减负上既要给作业总量做减法,更须为作业质量做加法;教师也应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以学科为中心,以课标为准绳,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从学科基础性作业入手,加强情境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设计,在课堂上加强作业指导,在课后服务时加强作业反馈,在课外加强作业管理,在课程上加强作业研究,只有给作业提质增效,才能为学生精准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