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瑾
党的
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建设公办幼儿园4837所,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以上,两个区被率先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省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遴选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统筹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学区优质共同体驱动区域优质均衡发展,6个县(市、区)开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稳步迈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以高职“双高计划”、中职“三名工程”等重大项目为引领,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全省职业学校共开设专业723种,专业布点6846个;实施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宜宾市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成都市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首批五个城市之一,我省被国务院表彰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开展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全省普通高校达134所,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队,在学科国际可比领域,18所高校77个学科进入全球一流学科行列,37所高校494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坚持抓改革、促活力,“双规范”“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全省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参与学生698万名,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均超过97.5%。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平稳启动,稳妥推进高考加分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两依据一参考”评价导向正逐步确立。大力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大校额”“大班额”得到有效化解。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学校2211所、教学点2257个,办学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初显;推进依托片区划分学区,深化学区制治理改革,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坚持抓融合、促贡献,高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明显,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8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67个;高校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的合同金额占转化总量80%,就地转化率居全国第二位;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相关经验被国务院推广。专业布局更加紧密服务产业发展,围绕工业“5+1”、服务业“4+6”和农业“10+3”,布局本科专业1832个、高职专业2648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设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专业590个。教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与重庆市教委签署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7个,设立29个行业性、区域性联盟;共同实施支持广安、雅安、宜宾教育发展的举措,共同解决两省(市)随迁子女入学9万余人;共同推进研究院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前提,必须落实教育经费“两个
——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立场,必须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提质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动力,必须聚焦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建强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基础,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着力锻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强创新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奋进号角激荡人心,壮阔航程风鹏正举。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赶考路上,四川教育系统坚定以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