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多措并举盘活闲置校产助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摸清家底,建好台账。分乡镇由中心小学牵头,组建闲置校产摸排工作组。通过发布公告、实地摸排、查阅史料等多种方式全覆盖摸底排查,分类建立乡镇在用校产和闲置校产登记台账,逐一记载校产名称、坐落、权属及现状等信息。对全县21个乡镇闲置校产摸排,共统计出15个乡镇22宗闲置校产,以使用价值分门别类,为后续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统筹思路,规划先行。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分类处置工作思路,坚持挖价值、见实效、促发展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便民服务提升、公益事业改建、集体经济使用、国有资本补充等模式,唤醒闲置价值、助推公益发展、释放经济效益。对22宗闲置校产处置中,规划9宗用于村集体经济使用,6宗用于国有资本补充,4宗改建为公立园校,3宗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打破界限,联动互抓。打破资产性质界线,建立资产盘活利用机制。将行业与行业、镇与镇、镇与村之间各类可利用公有资源统筹使用,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相结合,以“闲置资产”服务“县域经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闲置校产盘活利用过程中,主管部门主动与关联乡镇发函,沟通盘活处置意见15宗,与属地乡镇联合行文请示完善资产手续22宗。
(四)引资招商,提能增效。探索新业态,提高资产利用率、缓解财政压力。对具有特色的闲置校产,采取企业集体联合打造联盟态势,进行租赁开发,盘活资产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原九襄镇凉山村小学闲置校产通过资源引进,改建为汉源后山朴院梨花溪民宿,并以点带面产生品牌效应,迸发出汉源梨园小筑民宿等一系列民宿联盟,带动区域内社会经济、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