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偏远地区教育环境的建议》(第05040234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教育局始终关注偏远地区(包括山区县和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着力在人才引进、培训交流、待遇保障、教育投入等方面下功夫,从政策、资金、项目和工作指导上给予倾斜,全力支持偏远地区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
一、聚焦教育发展需求,优化教师引进机制
一是优化招聘政策。优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紧缺薄弱学科等,支持山区县实施定向招聘,降低学历门槛吸引人才(如考核招聘学历降至本科以上),放宽专业限制,对报考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岗位人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2024年全市引进教师中,农村教师296名,音体美思政等学科教师294名。二是优化激励政策。市本级先后印发了《加快川西教育、医养中心建设六条人才措施》、《雅安市加快集聚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及12个配套实施细则,支持以县为主制定教师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等经济奖励。三是拓宽师资渠道。招募四川省银龄讲学计划教师239名,招募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走教教师199人次,进一步补充乡村薄弱学校师资力量。
二、聚焦本土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培训质效
一是强化分层分类。持续推进国、省、市、县、校培五级联动培训,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和学科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等。二是用活国省资源。高质量做好国省培市(州)统筹实施项目,累计使用国省培资金770万元,科学设置项目62个,培训乡村学校骨干教师3257名。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建立雅安中学等教师教育省级实践基地,通过名师工作坊研修、送教下乡、名校跟岗、网络研修等多元化培训模式,提升山区县及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投入400余万元,组建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坊115个,共开展集中研修、送教送培等各类活动2100余次,培训乡村学校校长、教师40300余人次。
三、聚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师交流协作
一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在全市范围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定期交流、集团化办学、校联体建设、骨干教师走教送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2023至2024学年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校长30人、教师391人(其中骨干教师91人),组织音体美教师199人(次)向农村学校走教,有效调剂补充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二是加强区域间合作。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遵循“优质校+新建校”“优质校+薄弱校”“优质校+城郊校”模式,采取“1+1”“1+N”“1+片区”发展结构,累计组建12个义务教育办学集团,建成了以雨城区第四小学为代表的4所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成立以雅安中学为核心的“雅安市高中学校教育共同体”,组建“雅安中学·荥经中学拔尖创新班”,实施小初高学段贯通式培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交流共享。
四、聚焦待遇环境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一是完善待遇保障。不折不扣落实教师工资政策,对乡村学校教师同步兑现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在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面完成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为232人次教师发放租房补贴,切实改善教师住宿条件。二是提升岗位激励。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落实乡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在职称申报评审中对任职年限,学历层次倾斜等政策,2021年以来,131名乡村学校教师享受倾斜政策通过了高级职称评审。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市财政、教育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仅2024年,全市共争取农村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补助483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加强学校教室、宿舍和食堂等设施建设,配齐洗浴、饮水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改善学校寄宿条件。投入292万元实施了荥经县花滩镇中心小学、荥河小学等一批农村学校维修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办学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聚焦教育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在市级项目资金分配、政策落实、教师培训培养、待遇保障等方面向偏远地区倾斜,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推动当地教育质量跨越提升。
雅安市教育局
2025年5月20日
(联系人:郑敏,联系电话:2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