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七一中学奏响“三部曲”助推乡村义务教育提质
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实现人生价值,是山区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汉源县七一中学历经三任校长,不认命、不气馁、不怨天尤人,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绕“让更多山区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工作目标,立足学校位于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实际,聚焦“管理、改革、学生”三个关键要素,全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探索乡村义务教育变革之路。
一、管理提升“上台阶”,吹响乡村教育“冲锋号”
(一)规划部署谋出路。汉源县七一中学位于汉源县大树镇山羊坪,由“特殊党费”援建而成,距离县城25公里,是典型的山区乡村学校,因受瀑布沟电站修建和“5·12”地震灾害影响,2010年,全校1000余名学生,70%属于留守儿童,80余名教职工,平均年龄46岁。为解决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难题,学校成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前往蒲江中学、名山二中等10余所学校实地考察学习,调研分析全校学生的成绩、家庭情况、家长素质,组织班子、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先后召开专题研究会议10余次,确定“高点定位,超前思维,办出特色,创建区域强校”办学目标,以“饮水思源,德慧兼善”为校训,明晰“135”工作目标:1年内,健全制度、理顺关系、统一思想、启动教学改革、提升校园文化;3年内,初步完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建成县内一流初中;5年内,成为市内名校,创省、市级示范学校。
(二)凝心聚力建队伍。坚持人才强校思路,实施干部培养“育苗”工程,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群众基础较好的年轻优秀教师为标准,累计补充青年教师20余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乡村优秀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名师工作坊、“青蓝工程”、教师素养大赛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每年按公用经费的8%作为教师培养经费。按照“岗责清晰、强化管理、量化考核”的原则,以“1+x+y”聘任上岗方式搭建“课改班”队伍,由1名校级中层干部包1个“课改班”,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常规工作,每年“德能绩勤”考核以2:3:4:1的比例对全校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明确考核结果与担任“课改班”班主任、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挂钩。充分利用教职工大会、骨干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大会等引导全体教职工树立“三爱一心”观念,做到“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三)压实责任定规矩。建立“两机制八制度”,以工会委员会投票表决、学校监督两项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议案作出决议、决定。制定《七一中学职称考核制度》《七一中学绩效考核制度》《七一中学教职工管理制度》《综合评价制度》等8项制度,落实校长抓全员、中层干部抓包联的层级管理,分层设定校级、年级、班级三层目标,压实班主任、科任老师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推行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中层、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老师制度,让学校管理公开、透明、高效。
二、全面改革“增活力”,奏响乡村教育“创新曲”
(一)改革教学组织。2011年,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建区域教育强县”的发展目标,结合留守儿童关爱计划,招收35名学生,建立1个“课改班”,实施周末托管和全封闭式管理。通过对教学实践总结、外出访学交流,结合学校生源、师资实际情况,试点推行“6·4·3快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每6名学生一组,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学生预习、交流深化、巩固达标、检测反馈”4步教学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设置预学课、交流课、巩固课3类课程,实现“还学于生、快乐学习、激活课堂”目标。近3年,“课改班”中考成绩不断突破,累计有7名学生进入全县前10名,“课改班”班级平均成绩夺得了全县第一。截至2020年,由最初的每年1个“课改班”增设为每年3个,累计开设“课改班”18个,学生600余名。
(二)改革教研工作。明确“高点定位、超前思维、办出特色、创建区域强校”思路,实行“1+n结对”教研,在全校推广“6·4·3快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灵活实施“课改班”教师与平行班相应学科教师1对多结对教研。组织13名学科骨干成立课题组,推出“小组合作学习捆绑评价方案”,把“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把个人表现与小组得分捆绑起来。通过“校长约课”、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六认真检查”,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评估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依据月考核条例,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教学研讨会,对照标准找差距。成立年级学科组,加强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研究,实现人人参与设计,个个参与研讨。经过6年探索,教学改革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学成绩上新台阶,中考成绩连续4年进入全市前列。
(三)改革课堂教学。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全校师生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师范、引领、辐射作用。2013年以来,学校与蒲江中学确定两校“结对”共同研究“快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签订《友好合作共建幸福教育基地》协议,分学期分批次分学科累计派出41名教师到蒲江中学进行跟岗学习。在七一中学“课改班”率先使用“快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成效良好。2015年,七一中学与凉山州甘洛县新华中学结成帮扶关系,组织5名“课改班”老师先后送教下乡,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每年邀请县内外名师、市中考命题专家、学科专家到校,通过献课、听评课、专题讲座、现场答疑等形式,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走上了“学习→探索→践行→反思→总结→提升→帮扶→再提升”的课改之路。
三、励志教育“全覆盖”,唱响乡村教育“最强音”
(一)特长训练“增自信”。为激发学生内驱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结合“饮水思源、德慧兼善”校训,全面启动“校园五育并举育人模式”,通过“班级常规评比”、“学生个人操行分评定”,让校风和学风得以改善。加强特长训练,以专业老师为领队,按兴趣爱好选择加学校统筹兼顾的方式,成立音乐、气排球、美术等12个社团,利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分别对各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课。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县级以上集体奖8个,获得市级以上个人奖励4个。
(二)生活技能“促自立”。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结合全封闭管理实际,探索对学生生活教育的渗透,增设生活课程,确定生活与自理、生活与自护、生活与常识、生活与技能、生活与礼仪、生活与理财六大专题,利用周末时间,由班主任和值周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洗头、叠被子、洗衣服、包饺子、垃圾分类、制定零用钱理财计划等,通过教师展示、学生动手操作、现场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生活本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三)家校共育“懂感恩”。每月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辅导,组织家长参加培训,聘请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专题讲座。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监护人,组织班主任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利用周末时间,分班分批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社等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关爱孝敬老人、勇挑生活重担、感恩回报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近三年,已举办专题讲座10余次、家访700余人次,组织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公益活动5次,参与人数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