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之路,心之所感
名山区解放乡中心小学 岑绍丹
走进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天地
2015年8月,我人生的转折点。
褪去身上稚嫩的学生气息,正式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即将踏上那三尺讲台,我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
心中的害怕不曾表现于脸上,壮着胆子走好成为教师的每一步。我接受的第一堂培训是名山区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因为它,我的内心更加强大了,那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为我们分享他们的教学精华,我想只要够认真、够努力,何愁不成长呢!
9月开学季,我满怀信心地踏入了解放乡中心小学,学校环境真的特别优美,青草、绿树、鲜花簇拥着我走进校园。寻找儿时的解放小学,我竟然找不到一丝的影子,崭新的教学楼,花园式的校园,宽阔的活动区都在提示我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样的环境是最适合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地方。
走进教室,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忙忙碌碌报了名,我们开始正式上课,虽然在新教师培训中收获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非常生硬。恰逢其时,学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疑惑许久的问题得以解决。从此我知道,想要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独善其身,更应该是交流沟通。青蓝工程就给了我与各位老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只要我有了疑惑就能马上向师傅取经,让我的成长之路容易不少。
2015年10月,我正式加入了区上组织的国培项目,每年区教育局都会组织我们进行为期八天的培训。培训不只是理论指导,还直接根据课堂实际来进行交流沟通。从中我们学习到了许多不曾接触过的经验,同时还促使我们将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应用于课堂。在课堂上与全区的老师们交流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友谊,更多是知识。
2016年7月,暑假将至,正喜滋滋的规划着我的暑假该怎么度过时,猛然接到我们需要在暑假期间完成网络培训,于是我把原先所有的计划都延后了,因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将必修修完后,选择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来进行学习,收获颇丰。
一年的时间,我的成长是巨大的,我的成长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孩子们的成绩也有了显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获,一起成长。国家和教育局安排的这些培训让我成为了直接的受益者。
走进家庭,感受不一样的教育
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学技巧上的,更应该是全方位的。
“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已经开展两年了,从过去的家长怕见老师,到家长欢迎教师进家门,这一变化是最可喜的。我是个年轻教师,有些孩子的家长可能在心里多少有些不信任我。而我正在苦思该如何更有效的与家长沟通时,家访给了我启发。当第一次去家访,我是一路问着行人,打着学生家长电话走到学生的家里,这时我发现学校里的孩子跟家里的孩子完全不一样,这或许是家访的意义所在,我想。第二次,我轻车熟路地来到学生家里,家长们热情的欢迎着我的到来,我们就学生的问题做着细致的分析,这次家访的意义不再只是发现了,更多的是解决。我相信只要家校沟通好,做事不敷衍,我们的教师和孩子一定能共创佳绩。
每年一次的家长会也在如火如荼召开,这次不再是教师到家庭里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是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师父跟我说部分家长怕到学校来听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斑斑劣迹,所以他们可能不愿意到校参加家长会的,你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时我就反思,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时和家长交流时传达了什么不好的信息呢!我在与家长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一些。于是在我们班上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全班同学的家长无一缺席。
人要成功,除了努力的汗水、聪明的头脑,还应该有一颗虚心受教的心。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孩子们的心理。从网络培训中,我了解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心理变化也是巨大的。到了高年级,他们正处于一个要懂事又不太懂事的阶段中,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他们了解的知识会更多一些,造成孩子心理早熟。这时我就根据孩子们的自身特点,及时的跟这些孩子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的解决他们的情绪困扰。这样的我不仅成为了他们的老师,更成为了他们能说心里话的知心姐姐。
喜看教育新变化
芦山县思延乡第二小学 杨兴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初秋的清晨,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绿树红墙的思延二小校园,让人倍感亲切。站在壮观气派的校门前,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宽敞的校园和一群正在操场嘻戏的幼儿园小朋友。
“喊师爷!”我一扭头,看到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正送孩子到学校。“叫老师就行!”我连忙说道。“校长好!”小朋友狡黠的朝他爸爸一笑,蹦蹦跳跳的朝教室跑去。“短短几年,学校的变化真大啊!”几个送孩子的家长齐声感叹。变化?学校真是变了,而且是翻天覆地!
记得我刚调到思延二小时是2003年,那时学校还在旧校区那边。学校最好的校舍就是澳门汤福荣老先生援建的预制板两层小楼,多数学生还在低矮的C级危房内上课,没有塑胶跑道,只有一个坑洼的篮球场,体育器材、教学仪器设备缺乏,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就是蹲在满是破洞的地面上弹玻璃弹子。
那时,学生上学要交学杂费、书本费等等,一期要300多块钱。许多家长一到开学就愁眉紧锁,东拼西凑才能勉强送孩子到学校报名,有的家长要等到快放假了才能补齐报名费,学校开学往往也要拖上一周左右。由于贫困,学生因此辍学、失学的不在少数。
国家“普九”政策的落实让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05年芦山县普九验收时,学校已基本清除了C级、D级危房,政府逐年为学校化解了多年积累的债务,学校轻装上阵,学生坐进了宽敞明亮而且安全的教室里上课。随着教学仪器设备的进一步配备,教学手段得以丰富,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差异发展的第二课堂蓬勃兴起。
2007年,国家教育投入机制再次深化,困扰农村教育多年的难题得到根本的破解。县上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预算内教育投入,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和学校设备购置经费等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保障。中小学执行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这年春季学期起,国家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课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寄宿补助,俗称“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农村家庭再也不会为筹集学费而犯愁。
但是,如今我们再回顾“普九”评估验收时的资料图片,不难发现,当年曾令我们欣喜过的教育成果,已悄然落伍。 2013年4.20地震之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工作驶入快车道。我们县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的整体目标,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县域内基础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思延二小在地震之后浴火重生,异地重建。新校区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拥有一个含220米环形跑道,三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一个排球场的近4000平米塑胶运动场。学校的教学楼、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脑室一应俱全,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达90%以上,办公设备有了明显改善,学校绿化同步跟上,在当地可以说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校园!
“是啊,学校变化太大了,还是党的政策好啊,不进县城,在家门口也能让孩子上好学了!”老百姓感叹,在学校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也感慨万千。十多年的时间,他们用最美好的青春在这里默默奉献,更用流逝的年华见证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现在,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从开始时的几十块钱涨到现在的几千元。在这片奉献的土壤中,他们付出了所有,终于也收获了应有的幸福,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接近退休的老同志,他们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汗水和热情努力实现桃李满天下,芳香遍人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