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尚礼承文脉 阔斧改革赢口碑——记感恩发展中的名山中学
在雅安,提起名山中学,不少人会竖起大拇指。作为一所有口皆碑的学校,它在学生的嘴里会获得怎样的评价?
高一学生李波说,“喜欢上课,课堂上很有趣。越来越懂得关心父母,体谅他人了。”
随机采访的多个学生里,有人喜欢学校清幽的环境,有人喜欢图书馆藏书多,有人喜欢这里的老师幽默博学……多数回答都包含两点:喜欢上课,懂得感恩他人。
怎么做到的呢?
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说:“传播文化、塑造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就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名山中学传承千年文脉,以‘感恩尚礼,博爱利人’为校训,弘扬感恩文化。本着求是问道的精神,创新教研改革,提升课堂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求学成才的良好园地。”
发展亮点
船型校园
船头承文脉 船尾扬新风
2月初,探访名山中学。穿过典雅大方的校门,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一路上,形象的校赋墙、典雅的校门雕刻、庄重的进贤阶、穿越时空的闻道广场和时光记忆墙、充满感恩气息的慈济广场、古今中外的名人头像、栩栩如生的孔子塑像、小巧灵动的日晷沙漏、宽阔的忠信大道、温馨的授业园、充满文化气息的毓秀广场,还有弘扬奥运精神的体育场文化浮雕、舒适的知礼园……呈现在眼前的名山中学带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盈,一花一草皆含情,一木一石皆言语。
校园内草坪横铺,花径环绕,山石点缀,亭台掩映。保存完好的文庙雕梁画栋雄浑庄严;苍松耸立,萦绕四周;新建的教学楼灰白色调,大气典雅。
名山中学副校长张军奎介绍,名山中学校园占地150亩,由校前绿化区、历史文化区、教学办公区、运动训练区、学生生活区五大区域组成。学校按照“大雅至圣,斯山惟名”的文化理念和“书香学府”的目标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在这里,山石是自然的景观,却刻上了励志的名言警句,从而打上了人文的印记;建筑是人文景观,却被高大的树木掩映,完全融入到这片自然的天地。从高空俯瞰,学校像一艘船,船头是千年的文庙,船尾是新建的校区,象征学校继承传统文化之魂,开拓现代教育之路。
教研改革
着力优师资 奋力保质量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多年来,名山中学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成果引人注目。
副校长张军奎介绍,学校统一安排,每个学科组每周都要定时开展一次大教研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周至少要听2节课。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合作研讨,共同研究,优化教学方案。每周,同备课组的老师都会相聚一起,共同备课,一起商量“导学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思路更清晰、更具针对性。
目前,名山中学9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通过教育科研,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助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已结题和在研的科研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9项、市区级课题11项。
在过去的2016年,名山中学教师 5人次在国家级教研活动中获奖,60余人次获省级表彰,超过200人次获市级表彰。
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表示,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教研改革就是为了激发这根“生命线”的蓬勃力量,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老师专业素质和教师队伍整体能力。
五环导学
以学定教 学习兴趣浓
2016年12月,走进名山中学高二年级的生物课,见证别开生面的课堂教育。
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几个人,大家围坐一起,像开座谈会一般。生物老师李永艳走进课堂,这一节课,她要讲解的是《人的生命活动调节》。按照往年的经验,这是一个难点、重点。上课前,她首先提出问题:“吃同样的东西,冬天饿得快还是夏天饿得快?”“夏天手心汗淋淋,冬天手脚冰凉是为什么?”
围坐在课桌旁的学生拿起课本,一阵叽叽喳喳讨论,一会儿,课堂安静下来,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内外刺激、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一个个专业术语从学生嘴巴里蹦跶出来。
一个学生回答完毕,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很快举手要求发言。
李永艳拿出课本,过了一遍大家都答对的地方,重点讲解学生答案有分歧的地方。通过挨个梳理知识点,正确答案呼之欲出时,她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
李永艳说,她教了20年生物,自从学校推行“五环导学”以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得多,效果也比以前好。但是,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充分掌握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比如她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堂前她让学生自己把课本上的图转化成表格,找出其中各种数据关系。这个任务不难,就算成绩最差的学生,认真预习了,也能顺利完成。到了课堂上,学生对名词、过程有了概念,再讲起来,大家就容易懂多了。以前课堂上,她光这个过程就要花去很长时间,现在她有了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名山中学教导主任胡军说,“五环导学”分为五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先学先行、课堂检测问题反馈、小组合作精讲点拨、当堂训练巩固成果、课后拓展提升能力等五个环节。说到底就是学在教先,教在学后,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其中,老师在上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习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在推行五环导学后,学习兴趣浓了,课堂上气氛活跃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
学校高一学生陈林说,名山中学上课方法跟以前的学校不一样,他很喜欢现在课前先预习、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得出结论的感觉,又轻松又有成就感。跟入学时相比,现在他的成绩进步了不少,这让他很骄傲。
感恩教育
3年61节课
德育课程化 感恩助他人
名山中学的校训是“感恩尚礼,博爱利人”,在这里,“感恩”被当做做人的基本品格和做人的大智慧,被大力倡导和实践。
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馆、感恩教育基地、文庙等校园设施,阅读校园文化读本《月华文化》。让学生了解名中历史、名中文化,感恩先贤,增强集体荣誉感。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是学校的一周一歌时间。全体学生跟着学校广播伴奏唱励志感恩歌曲。《恩情永不忘》《把爱传出去》《相信自己》《父亲》……在歌声中,学生们一次次重温感恩的内涵。
定期不定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革命先烈扫墓祭祀,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类似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高中三年,名山中学共设置61个德育主题班会课,分为“思想理路、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礼仪规范”四大系列,共70课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主题班会课程以感恩为主线,召开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中心的主题班会,倡导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
开展感恩活动以来,温馨画面随处可见:课堂上,课堂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回到家,学生们主动帮忙做家务,为父母端洗脚水;教师节,学生们自发给老师准备贺卡,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学生们写下对学校和他人的感恩……
学校志愿者多次组织募捐活动,先后向遭遇车祸的名山县百丈镇千尺村村民罗振海夫妇募集爱心善款近五万元;向确诊为癌症和白血病的杨思宇家人送去爱心捐款七万多元……
“感恩教育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校园文化。它浸透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和日常行为教育中。”名山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龚杨敏介绍,通过深入开展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学会感恩、学会做人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操守,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也成为名山中学校园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感恩故事
别样家长会触动人心
2016年12月中旬,名山中学感恩故事演讲比赛中,一个同学在演讲里谈起自己的父亲沉默内敛,感情从不外露,只是用行动表示。于是,她故意把作业本掉地上,让父亲看见她深情的描述,父女间因此有了第一次简单的情感交流。
听到这一段,学生李波泪光闪闪,热烈鼓掌。他想起自己家长会上和妈妈的亲密接触,那是他长大后,和妈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家长会上,他被要求和妈妈手牵手坐在一起。那是他第一次注意妈妈的手——粗糙,轻微蜕皮,很凉。
后来,老师要求学生和家长互相凝视。李波,有记忆以来第一次,仔细观察自己的妈妈。他第一次注意到,妈妈的黑发里,藏着一些白头发;而妈妈的皮肤上,有了浅浅的皱纹;妈妈的眼珠,有细微的血丝;妈妈的鼻子,妈妈的嘴巴……越看越看不清楚。
“我试着勾勒妈妈的样子,却没法准确记起她每一个部位的特征。突然感觉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开始老了……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让妈妈高兴,以后能多陪陪她,让她知道,我爱她。”家长会后,李波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
在来名山中学上学之前,李波和所有青春期少年一样,单纯,快乐,有点儿小调皮,觉得快乐的生活理所当然。家长会和妈妈牵手、凝视让他受到震动。那是他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父母的心血浇筑的,而他,对父母的了解太少太少。
那一天,很多同学和李波一样,在日记里写下了他们内心的震撼。
家长会上创新加入和家长亲密互动环节,让学生心有所动,感念父母艰辛,感恩父母深情。这是名山中学感恩教育的一幕,类似的教育活动长久以来,以不同形式在该校开展,在学校各个角落营造了浓厚的感恩氛围,也为在该校学生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杨亦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卫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