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认真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构建了“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园区+联盟”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A “专业+产业”
推进产教融合成为产业转
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全省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吻合度,形成“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效应。目前,全省共开设职业教育所有19个大类共88个专业类、760个专业,专业布点6856个。
课程内容紧贴职业标准。职业院校建立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三对接”思路,校企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研制岗位规范和行业标准,共育“双师
B “教学+研发”
推进产教融合成为技术研发的“催化器”
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行业领域的教育,面对“校热企冷”的难题,省级相关部门以改革破题,围绕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首创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以项目示范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多部门协作共管。经信、教育、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发力,构建“双激励”模式,分别安排教育资金奖励入选学校、产业资金奖励入选企业,激发学校和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项目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省级财政计划投入18亿元,逐
双主体协同育人。“学教研产”协同育人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
C “培养+就业”
推进产教融合成为促进就业的“稳定器”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适应产业转
对标“高层次”,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职业院校、应用
强化“订单式”培养,开通学生就业“直通车”。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元育人的长效机制。全省共有159家单位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中,共建产业学院18个、实训基地80个、技术创新平台15个,新增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上万个,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442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培养了一批企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D “园区+联盟”
推进产教融合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近年来,我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多元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打造区域职教“高原高峰”。建立部省共建协同推动机制,共同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成都市设立1亿元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专项资金,成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乐山、阿坝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同城化发展。依托宜宾国家产教融合
组建不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