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工作】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会议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及校园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雅安实际安排相关工作。会议要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要做到积极稳妥、推进有序,“双减”工作要做到高位统筹、有力减负。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丰富课后服务供给。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做到减负和提质并重,达到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目标。要强力推进校园安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在8月底全面完成“6个100%”目标。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聂颖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于冀川主持会议,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教育局局长赵敏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市、县(区)有关负责同志参会。(基教科、政策法规科)
【疫情防控】
雅安市稳妥推进12-17岁学生群体新冠病毒疫苗接种。(1)精心准备。制定并实施《雅安市教育系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强化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教育、卫健和社区协同配合。线上线下正面宣传疫苗接种政策、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提高师生员工对接种方式和接种途径的知晓度。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提高接种意愿,在知情同意、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接种、主动接种。(2)精确摸底。按照“全面排查、不漏一人”的原则,对本地本校教职工和12岁以上学生应接种和已接种等情况进行全覆盖摸底调查,建立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台账,确保数据全面、准确、有效。根据摸排统计,全市12-17周岁学生群体人数约8.28万人。(3)精准实施。在严格落实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重点抓好疫苗接种沟通告知、摸底统计、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心理疏导等工作,优化接种组织和服务流程,组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进行接种,完成全程接种一人销号一人。全面梳理和及时解决接种工作存在的问题,优化组织和服务流程。初步统计,8月1日1天时间,在大规模学校等设立集中接种点14个,派出校长、教职工近3000人开展志愿服务,实现12-17周岁学生群体接种2万余人。(基教科)
汉源县全力推进12—17周岁群体新冠疫苗接种工作。(1)全速反应。迅速成立12—17周岁在校学生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紧急召开专题工作会和初中校长工作会3次。制定《汉源县12—17周岁在校学生接种工作方案》,组建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网格督导等 6个工作小组,制定接种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5个。按照“全面排查、不漏一人”的原则,全覆盖摸底排查全县12—17周岁在校学生,建立未接种人员台账。强化公安、卫健、乡镇等部门合力,提前布置对点位设置、人员分配、注意事项等。目前,摸排全县12—17周岁在校学生1.5万余人,建立未接种台账10余本。(2)全面宣传。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覆盖宣传疫苗接种政策、安全性、有效性、时间安排、接种进度等信息,提高师生员工对接种方式和接种途径的知晓度,引导适龄无禁忌症学生积极接种、主动接种、及早接种,确保12—17周岁无禁忌症人群应接尽接。截至目前,推送疫苗接种信息6期,张贴宣传海报10余幅,发送接种短信息1万余条。(3)全程服务。设立集中接种点11个,组建由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参与的志愿服务队15支,引导接种群众有序接种。设置接种服务点,采取“固定+流动”的方式,最大限度为接种学生及家长提供咨询、遮阳伞、饮用水等周到服务。目前,已实现12-17周岁学生群体接种1万余人,服务师生及家长500余人次。(汉源县)
【党史学习教育】
雨城区“三个度”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见实效。(1)回应民声有“深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教学楼扩建、食堂扩建、小学新建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2021年中心城区新开办3个公办幼儿园,增加近1000个学位,覆盖5个街道办,新增学位总量占主城区40%,极大缓解“公办园入园难”问题。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开展非法办学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执法检查8次,取缔无证无照幼儿园1所,停业整顿校外培训机构1个。调整优化28所学校及教学点布局,召开部门联席会6次,研究制定交通、教师安置、住宿保障等措施,确保“撤的平稳、并出活力”。在新、老城区各选择1所试点学校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解决暑期“看护难”问题。(2)为民服务有“温度”。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周深入“联包帮”大院整治乱停乱放、收集解决住户困难,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员教师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千师进万家等志愿服务200余次,赢得人民群众、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设立高中考考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专场,安排22辆专车接送高考学子,为考生保驾护航;举办全国普通高校巡展,为1500多名高考学子提供高考志愿咨询和高考政策介绍,将服务端口前移,为家长和考生排忧解难。用活“一网通办”平台,招生报名、转学、休学、延缓入学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让群众少跑路。(3)保障民生有“力度”。紧紧围绕助学工作目标,以实施“免”“补”工作为重点,积极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惠民机制,累计资助各学段学生6662人,共407.84万元,为1618名脱贫户学生(原建档立卡学生)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2.415万元。关心关爱贫困学子,对原建档立卡学生安排高中专项招生计划(达到普高线通选区内高中就读),26名学生享受政策进入高中学习,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全区公民办学校100%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并接入公安机关联网系统,提升学校安防建设,筑牢师生安全防护网。(雨城区)
【五育并举】
汉源县精准施策“提视力”。(1)监测干预“提实力”。成立6支青少年近视调查队伍,全覆盖开展全县青少年近视底数摸排工作,建立病因台账56本。执行全县中小学生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邀请卫生院为全县学生开展视力监测,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4万余份,分析各班近视率数据动态,针对轻度、中度、重度近视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矫治方案。悬挂《中小学生行立坐写姿势规范示意图》40余幅,开展“爱眼护眼”主题班会、爱眼护眼手抄报比赛等近100校次。开发和拓展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加强学科渗透教育,提升学生视力自护能力。(2)多方联动“聚合力”。建立完善教育、卫生健康部门为主,乡镇卫生院、学校共同参与的县、乡、校三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和工作机制,聘请56名卫生健康副校长到校督导防近视工作,举行知识讲座70余校次,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200余校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4万余份,推送近视防控微信40余期,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知识。(3)日常管理“添动力”。保证学生每天至少60分钟体育锻炼时间,改善教室、图书室等场所采光条件,3轮次全面排查教室、功能室的照明设施,维修、更换灯管1000余根,确保每间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达到100%。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个性化调整学生课桌椅高度。指导学校加强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协调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少机械、重复训练。制定《加强全县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办法》,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明确各班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得超过总时长30%。(汉源县)
【他山之石】
广元市利州区创新“三个课程”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1)重构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统整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学科实践课程,以“三生”理念开展日常生活技能、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课程。探究一体化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把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有效融合,开设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新型劳动课程,变传统劳动技术课程为融入劳动技术、工程、思维、观念的综合性劳动项目课程。(2)挖掘地方特色劳动课程。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时代和乡土特色,打造利州本土课程,构建区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重大节气或节日,开展“开锄节”“收获节”“粽情粽义”等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研发生命安全、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近20门。(3)研发田间思政劳动课程。构建“学生从学校到工厂或农村参加劳动实践原则上不超过半小时车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半小时辐射圈。与区域内龙潭、大荣、宝轮、赤化等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签署《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开展劳动实践教育。2018年以来,每年分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培训1万余人次。(省教育厅门户网站)
【简讯】
荥经县严道二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建成心理咨询室、发泄室、测评室各1个,制定《荥经县严道二中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组建由4名兼职心理教师和35名班主任为骨干的心理辅导队伍,周一至周五对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开设“心语信箱”栏目,全部回复140封信件。(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