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三聚焦”打造初中备考教研团队
为有效提升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质量中的利用率、转化率,汉源县围绕“高中目标发展、初中抱团发展、小学捆绑发展”整体发展思路,坚持“十二年一盘棋”,明确到2025年实现中考低分率和一次性合格率优于全市3个百分点目标,着力打造“五型”教研团队,抓好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备考效率。
一、聚焦机制建设,挥好中考教研“指挥棒”
明确“任务书”,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初中联盟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局统一部署、学校具体谋划、各年级具体落实的初中教育教学研究体系,聚焦备考办法、过程监测分析指导等关键环节,强化县域初中在教研管理、学科共研、联合检测、资源共享等方面交流,实现初中各学校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扣紧建章立制的“核心链”,制定初中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培训提升、资源共享等10余种规章制度,明确初中教育教研队伍管理、课改方向、教师培养以及相关保障措施,县域内10所初中试行联合教研、推门听课、统一测试,落实“一个方案、一则通知、一份总结、一期微信”的“四个一”联合教研任务,确保教研工作顺利进行。用好考核激励的“助推器”,探索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机制,出台联合教研实施意见,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定中加大对初中备考研究成果的权重,将教师担任初中备考研究纳入绩效考核,支持全县教师针对初三备考命题方向、题型变化、阅读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近三年,组织初三年级教研专题会议12次,制定联合教研方案10余个。
二、聚焦联盟发展,提升备考研究“硬实力”
县校携手强引领,全力抓好教研队伍建设,以教研员、校长、年级组长、学科带头人组成县级教研团队,全面策划中考备考工作。召开中考部署专会,议定中考备考方案,细化“课堂改革-试题研究-成绩分析-后勤保障-心理辅导”五项任务,不定期组织教研团队深入各学校指导开展教研活动、送教下乡、驻校助教、上示范课活动,发挥教研团队诊断指导、示范引领。校际联盟促发展,坚持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资源共建、信息共享、抱团发展”为基本思路,打造校际教研共同体,建立健全以“自我反思、资源共享、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集体备课、主题校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分校落实专人围绕中考不同学科拟定教研主题,通过主题教研、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反思交流,达到各校、各科、各年级“人人上课、人人听课、人人议课、人人参与”教研课题的良好格局。加强与成都、绵阳名校在中考备考、学科教研、课题研究与推广、教研管理、联合检测、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交流。名师结对提实效,采取招才引智、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培养、公开考试招聘等形式,吸纳近300名优质师资,充实汉源教育力量。实施全员全学科专业化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跟岗培训与集中培训并行,实施含后备干部在内的校级干部和班主任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各梯次教师成长。近三年,培养优秀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教研人才170余人,择优选派100余人组成初中教研团队。
三、聚焦关键环节,打好初中备考“组合拳”
课堂改革促提升,突出教研工作重点,落实导学案、训练案、课件、训练题、知识记忆清单五大教研内容,明确“三备两研”要求,推动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习题课四大课型建设,实施激情早读两交一验收、三零晚自习管理,构建目标激励、阅读反思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评价激励的“六位一体”的全程评价激励体系,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原动力。以考代练验效果,县级初中教育教研组每周定时分学科组织教研活动,聚焦试题研究、学情研究、易错题型研究等方面内容,结合学生日常小练习、小测验出现的易错题型,分学科对知识记忆类、基本能力类、知识迁移类等不同题型进行分类梳理,形成题库,并对照历年真题命题方向及中考新要求开展命题工作,通过高中教育集团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分析“三个统一”进行周考、月考、诊断考,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反馈补短板,召开联考成绩分析会,组织各年级组长、学科骨干围绕中考趋势、培优补差、重难点题型等方面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结合成绩分析,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分类分科进行辅导,开展一对一分析、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练习,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训练,利用循环纠错法、读写记忆法、知识清单法、合作学习法提升学习效果。近三年,开展初三年级中考复习展示课涉及学科8个,共计42堂,梳理学科易错题9000余道,编写模拟试题60余套,组织县域内联考18次,召开联考成绩分析会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