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大树镇中心小学着力建设优质乡村学校
汉源县大树镇中心小学距县城30公里,含中心校、宜昌小学、松林小学,经过两次灾后重建和瀑布沟水电移民建设,硬件条件发生得到显著优化,立足乡村实际的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砥砺奋进,勇得新生
办学条件的“新生”。以两次灾后重建、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和义教均衡发展为契机,更新办学设施,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以“中心校为引领、村小走特色”的发展路径。开足开齐语文、数学等10余门课程,具备完整齐全的音乐室、体育室等多功能教室。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各项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软实力的“更新”。坚持以校级班子、总务主任、工会主席、两个村小负责人为委员的校委会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民主决策,对制度修订、项目实施、评优评先等工作做到规范透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以孝为本,感恩社会”为校训,以“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二、教育队伍的“革新”
教师队伍“老扶新”。2016年秋季开始,学校立足全面进入教师新老交替阶段的新情况,顺势启动“师徒结对”工作,老教师一对一帮助新教师练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基本功,做到新教师有人带、有人帮,有效防止新老师走弯路。
教育模式“旧换新”。2016年,与成都市实验小学的管理模式相结合,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创办了一套教育模式。一是改变作息时间。取消早自习,把上午的3节课改为4节课,每节课缩短至40分钟。体育锻炼时间改为早上和下午,制定“大树镇学区一日常规”。二是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优势,集中一部分留守儿童并创办“留守儿童托管班”,挑选一部分业务能力扎实、责任心强的老师利用课后和晚自习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对学习相对困难的部分学生进行义务教学辅导。三是改变教辅资料。使用符合学情的教辅资料,改变原有“有啥用啥,有啥做啥”态度,充分学习大纲、研究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利用学校教师多、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定期组织老师开发校本课程。四是改变课程设置。课程安排采用“2+1”模式,即每位老师上午两节主课+下午一节副课、音体美同年级双班同时上课,有效保证学习和复习,最大程度利用音体美教师的资源。每星期五开展兴趣活动课,包括美术、舞蹈、手工等10余个项目。目前,学校正在组建大树中心校气排球队,争取创办成为汉源县气排球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