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汉源县从“制度建设”着手,深入推进“五化制度建设”,完成教改的顶层设计,搭建起制度平台,探索一条符合西部山区教育改革的汉源之路,值得各县区学习借鉴
实施“五化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汉源县
一、“体系化”学习交流制度。一是县校合作制度。汉源县与西华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华大学成立课题组指导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翻身、五年振兴,实现县教育可持续发展、建区域教育强县”的改革目标。二是调研考察制度。教改组通过外出考察和调研全县教育发展现状,分别形成《关于赴甘肃会宁等地学习考察教育情况的报告》、《汉源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教师队伍人才现状的情况汇报》等考察调研报告,学习了先进教育市州理念方式,摸清了汉源教育的当前基本情况,明确改革重点,并形成了重点问题调研考察的常态制度。三是常态化学习讨论制度。汇编了2本《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学习资料选编》,并全面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引导全县教师认真查找和深刻反思教育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着力营造团结合作、风清气正的改革氛围。
二、“人性化”人事和考核制度。一是人事制度。首先从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破题,制定了《汉源县关于加强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汉源县关于加强教育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汉源县教育人才发展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规范用人行为,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了教师安心教学的长效机制。二是考核分配制度。制定了《汉源县关于对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的实施办法》、《汉源县关于加强绩效考核和分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一级指导性文件和考核奖励办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三是晋升制度。在省、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汉源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审晋升配套制度,重点向村小、教学点等一线教师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
三、“优质化”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学校管理制度。在完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通过深化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的形式,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教学管理制度。按照教学“六认真”工作要求,制定并出台《汉源县教学“六认真”工作检查评分细则》,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学生管理制度。县内高中积极与省内名校对接,探索校际托管模式,对部分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的学生管理制度,力争师生管理上水平。如七一中学成立托管班,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员,对1100多名住校学生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四、“专业化”教师培养制度。一是“走出去”制度。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档案,每年拨付专门教师培训经费,搭建教师进修学习、赴外学习、和定期培训等平台。健全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通过轮训、进修、异地换岗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干部管理水平。二是“请进来”制度。定时聘请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来校开设讲座。由西华大学课题组协助组织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每年聘请专家进行讲座2-3次,提供教育教学改革咨询服务2-3次。三是“名师”制度。成立“汉源县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家委员会”,以高层次引进人才、骨干教师为主体建设“名师工作室”,并以“名师工作室”为基石,建设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学校,构建县域内或跨县域的研修共同体,通过城乡结对、送教下乡、跟岗实习、实践培训、学科基地,实行优质校对薄弱校对口帮扶,形成优秀校本研修项目资源共享。
五、“常态化”干部定点联系制度。一是县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制度。出台《中共汉源县委办公室、汉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班级制度的通知》、《汉源县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班级安排表》,实现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的常态化,县级领导积极深入学校和班级,开展宣讲、谈心或听课活动。二是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汉源县教育局结合督学制度,坚持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每所学校都与局机关1位干部挂钩,实现干部与学校的联系常态化,及时传达上级教育工作最新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及时掌握学校的基本情况,指导学校加强日常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