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顶层设计,压实主体责任。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教育局、县发改局等为成员的全县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汉源县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讨形成“十二年一盘棋”发展思路,明确政府、部门在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职能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抓条件保障,补齐学位缺口。着力推进富林四小、宜东中心幼儿园、县城职业中学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后将增加学位近4000个,以“十四五”规划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引擎,增体量、强质效、挖潜力,通过拆、并、扩、建调整优化校点10余个。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补充汉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保障残疾儿童就学需求,完成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等11所学校维修维护打捆项目工程,
抓队伍建设,强化能力素质。采取“招一批”“派一批”“引一批”方式,通过公开考试、人才招引、交流轮岗等方式持续推进县域内各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长、干部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引导优秀校长、干部和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启动西南大学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参培教师达43名,实施“青年教师启航、骨干教师领航、卓越教师导航”锻造工程,培育优秀青年教师200余名。
抓资源共享,提升办学水平。按照中心带边远、强校带弱校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九襄、富林、大树、宜东等4个小学教育集团,将全县小学纳入其中,采用“城区+农村”模式“抱团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西南民族大学等26所高校签订“优质生源基地”协议,强化与同济大学、西南大学等名校合作,加深与绵阳东辰学校办学共识,全面促进汉源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