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提升、机制保障、协同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四个融入,助力内涵提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依托基础类、特长类、心理类、社团类、竞赛类、创新类、实践类、家长类八门课程,结合名片欣赏、剪纸艺术、古诗词诵读、佳节风俗、经典诵读、节日风俗、学唱戏曲等内容,落实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浸润学生,滋养学生。推动德育融入生活,坚持礼仪、感恩进生活,以尊重为基石,培养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好习惯,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祖国,心存感恩。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融入校园文化,依照“六好”标准创建文明校园,已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校园28所,对正在创建的2所县级文明校园进行现场指导,督促提质达标,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底蕴,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推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工作融入日常,在各种活动中落实关心关爱措施,营造温暖的学习成长环境,利用新春圆梦公益活动为500名儿童完成心愿,组织志愿者教师到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服务2100余人次。
四大引领,夯实机制保障。建立“1824”德育活动育人机制,利用“1节8课2会4礼”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校园艺术·体育节,八类课程,“读书会、红歌会”,开学典礼、成人典礼、青春典礼、毕业典礼为契机,引领未成年人展示才华、训练技艺、陶怡情操。建立示范带动机制,每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为标准评选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通过微信投票、事迹展播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榜样。建立“中心+社区+站点”服务机制,邀请学校、社区、站点10余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加入汉源县检察院“阳光路上”工作室,通过心理咨询服务、沙龙心理访谈、观护帮扶和警示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辅导和干预,为未成年人指向引路。建立基础保障机制,发挥乡村少年宫引航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场所修缮、器材补充和常规管理,拨付专项资金25万,确保经费到位,充实学校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库,注册人数达252人,确保人员到位。
四方合作,汇聚多元力量。由教育部门主导,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一并规划、一并推动、一并考核。凝聚组织、宣传、发改、财政、人事、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的力量,加大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支持,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通过课程设置、文化建设等举措,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贯穿到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各方面。争取家庭教育配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依托中小学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亲子活动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能力,推进全县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和规范运行,开展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社区向居民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形成合力育人的生动局面,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钟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