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宗旨,聚焦“质量”和“公平”两大主题,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为动力,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夯实“好基础”,完善“就学链”。以两项改革“后半篇”和“9.5”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为基准,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校点8个;大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新建幼儿园2所,提供农村幼儿教育优质学位630个;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稳步推进县城职业中学、九襄三小改扩建、富林一小操场改建、大树镇宜昌希望小学宿舍楼修建等市县重大项目建设。通过“保、改、并、撤”四种方式,撤校并点1所,采取“就近、就便”方式,合理安排拆并学校30余名学生入学就读。
磨砺“好本领”,优化“培育链”。注入教师队伍“新活力”,公开招考教师44人,免费师范生11人,人才引进教师2人。打破教师交流壁垒,完成22名教师县内考调、100余名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激发教师队伍发展“内驱力”。搭建教师成长专业平台,培养骨干教师200余人,学科带头人100余人,充分发挥3个名师工作坊引领作用,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0余次,参训人数达800人次,激活师资队伍“一池春水”。鼓励县域骨干教师到乡村任教,下派20余名中心学校行政干部挂职到乡村学校、40余名优秀教师担任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指导员,共享优质师资力量,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健全“好机制”,强化“监管链”。统筹管理,推进城乡集团化办学, 采取“牵头学校+潜力学校+辐射学校”的“1+x+y”共享办学体系,促进集团内部各学校“抱团发展”,全县中小学分别纳入4个小学教育集团和2个初中教育集团,辐射学生达40000余人次,有效破解优质学校择校热、大班额,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资源浪费,教育不公等情况。坚持以“机制建设、队伍培养、质量提升”为突破口,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集团作为整体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成员学校考核兼顾整体并保持相对独立。2023年,各集团获得集体奖8余项、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