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投入为保障推进区域均衡发展。2025年将宝兴县中学迁移到宝兴县综合高中并投入使用,完成灵关中学等2所校园改扩建工程。科学推进“撤并整合+特色保留”工作,撤并12所薄弱中小学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实施“校舍活化”计划,将3所撤并校舍改造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利用3处闲置屋顶建成农耕实践园、科技创客园等劳动教育基地。建立“编制周转池+岗位共享”机制,优化教师资源县域调配,2024年新增2340个学位。实施“桑梓雁归”工程,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紧缺学科教师8名,接收县外工作的宝兴籍教师6名。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校际均衡发展。构建“133”党建工作体系:建立1个教育党工委智库,打造“书记领航”、“党员示范”、“支部攻坚”3大工程,实施组织建设标准化、党员教育场景化、党建品牌特色化3项行动。2023年创建2个“五星党支部”,培育5个“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开发《夹金山下的思政课》等21门精品课程。构建“三阶六维”竞聘体系:初级教师考专业素养,中级教师考教学实绩,高级教师考辐射引领。第二轮全员竞聘中,全县597名教师85名成功竞聘管理层,432名成功竞聘教师岗。与雅安中学等建立“1+8+N”联盟体系,共享200余节精品课例,开展联合教研341次,惠及师生3000余人次。
以五育融合为根本推进群体均衡发展。创新“三色课程”:开发《大熊猫家园》等6门绿色生态课程,《红军长征》等8门红色研学课程,《硗碛藏韵》等5门古色非遗课程。打造“阳光体育2+1”工程:每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 97.8%,连续3年保持在96%以上。构建“543”课后服务体系:设置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特长培养、社会实践、家校共育5类课程,建立师资、经费、安全、评价4项保障,打造校内教师、社会力量、家长志愿者3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