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国改革2022年度案例征集活动”主办单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经过近半年案例征集和多轮次专家评议,从30个省(区、市)各级改革部门推荐的近2000个改革案例中遴选发布了200个“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
据了解,“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已连续举办14届,对总结推广地方改革典
四川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
一、坚持“专业+产业”路径,提高办学适应性
四川省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专业围绕产业办,学校服务地方建”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专业规划对接区域发展。
坚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统筹布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引领,
(二)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
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引导职业学校找准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对专业内容进行及时更新。鼓励学校新设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养老、托育、家政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紧缺领域相关专业;加快推动加工制造、建筑工程、轻纺制造、金融财会等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建立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护理、幼儿保育、市场营销等24个省控专业调控力度。近三年,新增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紧缺和民生急需专业点1824个,撤销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过时过剩的陈旧落后专业点902个,全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698种,专业布点5822个,涵盖19个专业大类的161个专业类,覆盖率87%,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断提高。
(三)专业课程紧贴职业标准。
职业学校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三对接”工作机制,校企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研制岗位规范和行业标准。全省有276所学校、692个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试点人数达52万,居全国第二。倡导教学紧贴生产实际,
二、完善“教学+研发”模式,激发创新驱动力
四川省职业教育通过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以共建实训基地为基础,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强化校企“双主体”地位,推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发。
(一)以“校中厂、厂中校”方式,共建实训基地。
建立产教对话制度,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好“校中厂”,企业“按需点菜”。全面落实教学标准, 以满足项目教学需要为目标,大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学过程与研发生产紧密对接提供实施平台。目前,全省有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00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4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建好“厂中校”,学校“精准配菜”。职业学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跟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等培养方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同时,在合作企业设置“车间课堂”,由企业人员现场讲授课程内容,技能课程、工程素质提升课程,按照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进行现场教学。
(二)探索“教中研、研中教”,共创研发成果。
面对“校热企冷”难题,以改革破题,聚焦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教育、经信、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发力,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投入20亿元分批打造50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已立项35个,通过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打造集实践教学、生产服务、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7个、研发类实验室及创新中心5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9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研发、技术服务项目457项,实现成果转化90项,转化经费2.4亿元。新增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1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第二重
(三)实施“教师进企、师傅进校”,共建师资队伍。
坚持以“双师
三、健全“培养+就业”体系,优化人才培养链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元育人长效机制,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
(一)对标“高技能”需求,提高人才培养“含金量”。
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职业学校、应用
(二)强化“订单式”培养,开通学生就业“直通车”。
依托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共建产业学院18个、实训基地80个、技术创新平台15个,2022年,累计新增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上万个。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考核,合格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全省共有159家单位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三)提供“针对性”服务,搭建就业“立交桥”。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和人才订单式培养构建起企业用人和学校育人的“立交桥”,提供决策咨询、协同管理、信息发布、人才预警和就业信息等服务,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结构性矛盾问题。同时,面对疫情冲击下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对未就业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由学校安排专人结对,联合合作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例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风筝线”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就业典
四、构建“园区+联盟”格局,增强经济支撑度
四川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以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园区、龙头企业、高水平高职学校为依托,积极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发展新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先行区。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吸纳理事会成员168个,构建协同发展研究院、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探索实践“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2022年,在雅安举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
(二)以园区为基础,探索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依托部省共建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成都市设立1亿元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专项资金。成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乐山、阿坝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同城化发展。依托宜宾国家产教融合
(三)以联盟为依托,探索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依托行业组织、龙头企业、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智能制造、大健康、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多主体、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95个,汇聚各方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项目孵化等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等交流互动,形成“抱团发展”局面,校企合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1.15亿元。8个职业教育联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培育单位,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航空工业成飞集团等头部企业成立国家示范性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6个融合发展组织,共建四川省航空数字工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创新平台;与中国航发集团等企业共建航空产教园,承担年超1000万的飞机结构件编程技术外包服务,助推产业园全功能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