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优秀成果:我们在路上
时间:2020-11-25 10:43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我们在路上

雨城区教师培训中心  苏莉


在教育转型变革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师培训越来越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有专家将目前的教师培训概括为两多两少:理论讲得多,技术层面的讲得多;触动教师心灵的少,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少。对于课程改革,课程专家在设计和讨论困难中的理想,而中小学教师在实实在在面对实现理想的种种困难。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而不论是改变生活方式,还是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有改变,学生才会有改变。一直以来,教师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教师固步自封,孤陋寡闻已不合时宜,教师对学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有点茫然不知。有多少教师能自觉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身为人师,才疏学浅,实在汗颜。在知识领域中,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桶水”,我认为这桶水如果是一桶死水,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是流动和鲜活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身受益。

基于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备受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一般说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以课程改革为基本内容的教师培训,从整体上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在职在岗的自我修炼,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则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历练。

雨城区教育局借国培送教下乡这个东风,给了雨城区教师一个更大的学习平台,让老师们有了一个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

这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经过精心策划,认真研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培训内容上充分考虑了一线教师的需求,打开了受训者的眼界和思路。从理论上让学员老师改变了旧有的观念,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培训形式上体现了多样化,如:专题讲座、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课例研讨交流等,从理论到实践让学员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国培送教下乡的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春风化雨润无声”的理论学习,“教学相长促反思”的课堂实践,“迎难而上寻途径”的作文教学问题探究,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体现了一个渐进学习的工作思路。相信通过学习,老师们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推动雨城区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阶段:“春风化雨润无声”的理论学习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培训有个时髦的说法——研修“研是研究,是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修养,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养是发展人。从目的上要求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发展中小学教师有机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

研修的理想状态是教师自己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自身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是自我发展的设计者和驱动者。在内容选择上,研修既反对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又反对仅仅纠缠于实践问题的地对地,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自主反思与专业引领结合,既解决实践问题,又提高参与者的理性觉悟和认识水平——“地空协同、全面发展。

第一阶段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继开班仪式后,师培中心语文教研员、此次国培语文班班主任苏莉老师作了主题为《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报告。内容紧紧围绕课标、文本、散文展开,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处于困惑中的学员茅塞顿开,尤其在对散文特征的认识上改变了老师们过去一直坚持的错误认识,最后,她希望大家在散文教学中能“始于思路,寓于深究,终于发展”。下午廖国芳老师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从目标有效、资源有效、提问有效、训练有效、媒体运用有效和反思有效几个方面具体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月15日上午苏莉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围绕“我教了”和“我会了”两个两个层面的认识,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多方面地分析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陇西中心校的宾云华老师的《借我一双慧眼——浅谈文本多元解读》的报告,具体诠释了多元解读文本的步骤方法和意义。宾老师在讲解中和学员互动,结合文本解读的主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了多元解读的要义。 

12月16日上午,雨城七中的卫建老师和学员们共同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他的旁征博引,独到见解让学员们耳目一新。他的信手拈来,让学员们感受到了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多么的必要。成都大学黎昌友教授也饶有兴致地旁听,并认真笔记。课间,黎教授还与卫建老师“华山论剑”思想交锋。黎教授认为,基层教师的此类研究很有价值,值得推广。

12月16日下午,最后一堂讲座由雨城七中杨雯老师主讲,题目是《让读与写成为学生的习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听、说、读、写,杨老师的报告让学员们学习到了一些很实用的关于培养学生读写习惯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她提出:让读与写成为语文课的常态,让阅读和写作伴随学生成长。

本次培训突出强调了文本教学要体现文本的价值和特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打下基础的思想。改变了教师们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了老师们创新教学的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培训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第二阶段:“教学相长促反思”的课堂实践

——“引导学法实践,力行授之以渔”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向同行的学习,但学而不思,一味模仿,只能算个教书匠。对名师、对教材、对教参,均要学研结合,有机整合,化为我用。齐白石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为了在教学中达成共识,在教法上百花齐放,主题确定为“目标引领、学法指导”,培训的形式是“同课异构”。从文言文、古诗和散文教学三个方面展开,学员代表和本地培训师同台献课,力求在实践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激发老师们的创新教学。

为了使第二阶段的培训更有实效和价值,39日,学员老师齐聚师培中心分小组磨课。各组组员各抒己见,思维火花碰撞形成学习目标明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份份教学设计成果。

321日,语文国培学员再次齐聚一堂,对岩中心校的多媒体教室成为老师们的练兵场。上午,雨城区师培中心语文教研员苏莉老师给学员们上了第一堂课,这也是这次培训唯一的一堂理论课。苏莉老师带领学员重温了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且作了高屋建瓴的解读,要求学员反复认真研究《标准》,以便对“教给学生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有了课标的引领,学员们分组策划,抱团取暖,集体备课、磨课,上出了各具特色的课。培训师们也倾心示范,把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经验在教学中倾心展示,学员们有醍醐灌顶之感。每天同课异构之后,苏莉老师就组织和引导所有学员评课议课,点评者的珠玑妙语也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通过“同课异构”,老师们努力找到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式,期待让乡村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语文教育。大家达成一致共识:目标引领,学法指导是改变农村传统低效课堂的关键。

课上无论是送教老师还是国培学员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杨雯老师在《吆喝》课堂上提倡的“一课一得”的理念让在座的所有学员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对于古诗词教学,宾云华老师的《水调歌头》交给学生的“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悟读)指导有效,给了我们直观的古诗教学的新模式。廖国芳老师面对让学生头疼的晦涩文言文,却用明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们乐于学习,让学员们明白语文课堂更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展示课中,一群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各展风采,他们上课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及对文本解读的能力更让全场听课老师刮目相看。可以说这次培训是在研讨中碰撞,学习中成长!凸显了“引导学法实践,力行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第三阶段:“迎难而上寻途径”的自我完善

——“始于思路,寓于深究,终于发展”

许多老师在初中阶段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甚至一个学期也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随意性很大。有老师感叹:“教了一辈子书,改了一辈子烂作文”。

第三阶段的培训是根据老师们的要求,特意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和研讨。围绕课标要求,在培训内容上注重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说,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为了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本次培训既有理论学习也有观摩研讨。力求帮助老师们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针对这一点,本次培训的内容侧重在作文教学指导和作文修改上。

4月21日上午,苏莉老师就作文教学策略作了《好之,乐之》的专题讲座,从中考作文阅卷情况的分析,重温课标,初中教材作文训练,作文阶段训练的有效操作等几个方面强调了兴趣的培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法宝之一。

4月21日下午观摩了两堂录像课。一堂是李镇西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一堂是卫建老师的作文教学指导课。两位专家分别在作文评讲、写作指导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上给学员老师们作了示范。也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4月22日上午,卫建老师作了《从阅读教学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卫老师信守拈来,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阅读教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引导老师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来教,要学会活用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水平。从卫建老师的讲座中我们感受到了做一个爱钻研的教师的快乐。

4月22日下午,廖国芳老师的两堂学生自主作文学习和修改的录像课,让老师们真切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做一个有发展意识的教师的必要性。

第三阶段的这次培训切实把作文教学的难点摆在了老师们的面前,“我教了”还是“他会了”的问题再次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学以致用”的理念已然深入老师们的心里。

送教下乡培训工作已然结束,有些不舍,也有些遗憾,但它带给老师们的收获确是满满的。不管是学员老师还是送教老师都在这次培训中得到了历练,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于漪老师曾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这里的“学做”就是对教学艺术的不断探寻,而“一辈子学做”则是对教育境界的终生追求。语文大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普通通的教师呢?

做一个平实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做一个智慧而从容的教育人是我们全体雨城语文人的共同追求。我们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前行,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我们在路上,携手共进!


[案例评析]

引导学法实践,力行授之以渔。中语国培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实效等方面创新了学科教研的模式,既体现了教学相长,也重新领悟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理论学习让老师们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堂实践又让大家取长补短,教然后知不足,只有不断交流与反思,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雅安市雨城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中心  韩世平)

站点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 2021  雅安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主办:雅安市教育局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4楼B座 办公电话:0835—2220212 传真:0835—2220212
蜀ICP备190176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85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5